脱贫摘帽不歇脚,乡村振兴再出发。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大街小巷、扶贫车间、鱼塘牛舍,到处都有国家电网员工贴心服务的身影。他们在运营好电网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的同时,全力服务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与农民兄弟们共同描画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种下“金疙瘩”,日子更红火
2月3日,天气晴好。在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贾木村的村路上,收购生姜的车辆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国网河北行唐县供电公司员工在贾木村生姜交易市场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春节前后是生姜出售旺季。今年生姜价格高,我们正开足马力烤姜,想在春节期间多赚点。”村民何杰说。
何杰今年32岁,是村里有名的种姜行家。
8时许,在何杰家的生姜烘烤车间里,七八名工人正忙着用电动三轮车将清洗干净的生姜运到烘干房里。“6个小时后,生姜就烘干了。我们会按照客户要求打包装车,运往全国各地。”何杰说。
贾木村共种植生姜3000亩。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用电烤姜,村里用电负荷持续增加,村民最担心用电出问题。行唐县供电公司城郊供电所台区经理刘志斌每天都到村里,帮忙查看用电设备运行情况,保障村民可靠用电。
“你来,我就放心了!”8时30分,看到刘志斌走进车间,何杰连忙上前打招呼。
刘志斌拿出螺丝刀和验电笔,检查生姜清洗机、烘干机的运行情况。“现在机器全负荷运行,要特别注意用电安全,密切关注开关柜、刀闸运行情况。目前看,设备运行良好。”检查完后,刘志斌叮嘱何杰。
刘志斌介绍,近年来,贾木村生姜种植业迅速发展,导致用电量猛增。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石家庄供电公司于2019年对该村电网实施改造升级,安装3台变压器容量600千伏安,架设线路5.2千米。
“电充足,浇地方便,生姜连年丰收。你们看,这姜个头大、品相好,一块就有三斤多呢!”何杰拿起一块黄澄澄的生姜说。
这两年,贾木村不光电足了,村里环境也改善了。生姜种植户引进了空气源热泵生姜烘干机,扩大生产规模。“原来家家户户用煤炉烤姜,隔一两个小时就要看一次火候,温度不好掌控不说,还污染环境。现在用热泵烘干姜,不光操作方便,烘出来的生姜成色还好。”何杰说。
何杰算了一笔账,原来用煤炉烤姜,加上人工费,每吨加工成本60元左右;现在用电加工,成本降到了40元左右,仅生姜烘干环节就能省不少费用。
“种下块块‘金疙瘩’,‘姜’助日子红又火……”傍晚,吃过晚饭的贾木村村民在村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唱着自己编的歌,唱出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供电充足,蔬菜之乡喜丰收
“红椒三块五?三块四毛,我就要六万斤。”2月4日3时,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太平街蔬菜交易市场内灯火通明,操着各地口音的采购商和当地蔬菜种植户商讨着价格。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进进出出,忙着排队装运各种蔬菜。
国网安徽和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上门服务种植户。
和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种植蔬菜45万亩,2020年生产蔬菜120万吨,总产值达26亿元。
夏新发是和县一家育苗企业的董事长,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平台不仅显示全国各地各种蔬菜的实时价格,还能显示厂区内各座大棚的生产情况。
“大棚里都装有环境传感器系统、植物本体传感器系统。这些系统能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以及植物的茎、叶等生长情况。”夏新发说,“系统根据探测到的情况,自动启动排风、灌溉、补光等装置。从育苗到加工,哪个环节都离不开电。没有电,农业现代化根本无从谈起。”
2015年开始,和县引入“水肥一体化”“蔬菜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从育苗到种植、加工、冷链运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是从那年开始,马鞍山供电公司加大电网改造力度,累计投资37043.15万元。在全县实施161个电网建设项目,改造10千伏线路47.6千米、低压线路149.4千米。
8时许,刚一上班,和县供电公司历阳中心供电所客户经理黄贵平就急忙赶往太平街。他要帮种植户李明才检查大棚的用电设施。李明才家种了15座大棚的蔬菜,刚在大棚里铺设了滴灌用的水管,打算赶在春节前把西红柿苗移植到大棚里。
2020年,李明才种植蔬菜收入30万元。“这些年,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大棚用电都没出现过问题。去年,洪水那么大,供电所员工连夜给水泵接电排水,菜地没受一点影响。”李明才说。
黄贵平介绍,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后,当地的农配网已十分坚强。现如今,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供电服务,提前了解种植户的用电需求,当好客户的“电管家”。
供电公司不仅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还帮助客户享受优惠电价政策。
太平街附近的居民韩磊经营一家蔬菜加工公司。在他的企业里,蔬菜从筛选、清洗,到速冻、包装,再到冷藏,整套流水线一年光电费就得花90多万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韩磊的速冻蔬菜出口受到影响:“蔬菜长在地里不等人。我这里不收,种植户要亏本。我收下来不加工亏本,加工更亏本,当时真发愁。”
这当口,供电公司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告诉韩磊,电费按原到户电价的95%结算,加上前两年的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10%,韩磊的蔬菜加工公司2020年光电费支出就省了20多万元。“当时我对这些政策一点不了解。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宣传,还提供各种节能建议。电费省下来了,帮我扛过了那个难关。”韩磊说。
2021年,夏新发计划为种植户提供从育苗到收购的一条龙服务;李明才的愿望是用手机APP一键完成从灌溉到施肥、养护的所有操作;韩磊希望能上马中央厨房,不仅为客户提供速冻净菜,还提供营养价值高、口味好的菜品。
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地的商业中心挤满了买年货的人。“这些年,和县的蔬菜越来越有名,根本不愁销。今年蔬菜又是大丰收,价格还高。大家的钱包都鼓起来了。”韩磊说。
火龙果带火了富美乡村
时已立春,南方的和风暖阳里,火龙果树开始舒展壮实的枝条,吐露出新绿。这里是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大宅社区,福建“最美乡村”之一,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2月4日上午,记者跟随国家电网福建电力铁军(厦门特区-翔南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节前保电的脚步穿梭乡间,实地感受在“电力满格”保障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红火。
厦门供电公司员工为火龙果园检查用电设备运行情况。
在火龙果育苗示范基地,火龙果树上方支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电线,每隔几米就挂着一枚白色的灯球。“每当夜幕降临,万余盏灯一起点亮1400多亩火龙果园。如果晚上来,能看到火龙果开灯‘睡觉’。”大宅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陈跃进开玩笑说。应用夜间补光技术,火龙果产果期能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节,品质和口感也更好。陈跃进笑眯眯地竖起了三根手指:“每亩能增收3000元!”
2020年,大宅社区火龙果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陈跃进介绍,刚开始安装补光装置的时候,果园内用电容量不足,开关偶尔跳闸。
“大规模补光用电量大,我们加快提升社区供电能力,2018年为大宅社区新增3252千伏安的供电容量。”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许家兴说。
2019年,厦门供电公司推出160千伏安低压接入容量服务新举措,让种植户“零成本”接电。
在不远处的火龙果育苗大棚里,补光灯的花样更多:有灯泡、灯珠,还有灯带。这里正培育黄龙果、青龙果等新品种。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户进行了多种补光装置和不同温湿度环境下的试验。“育苗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不过供电一直很稳定,一点都不用担心。”陈跃进说。
除去开灯“睡觉”用电,火龙果“解渴”也离不开电。2020年闽南地区降水偏少,种植户们纷纷打深井抽水浇树,充足的电力引来汩汩水流,解决农田“喝水”的问题。
陈跃进家也种了30多亩火龙果,其中1亩是山坡地。“如果没有电,山坡地只能荒着。”他说。电有保障,陈跃进购置了抽水机和电动农药喷洒器,把山坡地变成了“金山银山”。种这1亩地,陈跃进1年收入了1万多元。
大宅社区的火龙果带火了农村经济。田边错落的百年红砖老厝变身古朴舒适的民宿,乡间农舍改造成“十二道火龙果宴”餐厅,田间小道成了妙趣横生的文创旅游步道。大宅社区致力打造“农业+社区+文旅”田园综合体,把火龙果文化旅游节办出新花样,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田园。“2020年来大宅社区的游客比2019年多了10倍!”陈跃进说,“今年春节期间,民宿都被预订出去了。”
从田地到加工厂,从餐厅到民宿,每到一处,都有供电员工服务的身影。许家兴介绍,去年,翔南供电所党支部和大宅社区党委开展“结对共建”,不论是社区发展规划,还是每一家文旅商户的用电需求,他们都及时掌握,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电暖社区,安居乐业
2月7日,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湖北省宣恩县沙道镇酉水情社区,住宅楼错落有致,村路宽敞整洁,来往的村民正忙着置办年货。
宣恩县供电公司员工在体育用品公司检查用电设备。
酉水情社区建有66栋安置楼,是恩施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2018年以来,44个村的1235户贫困户4594人从山旮旯搬到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电是社区建设和村民致富的基本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谢发明介绍,这里过去是一座荒山,散居着几户人家,白天人烟稀少,晚上一片漆黑;如今,这里楼房林立,基础设施齐全,晚上灯火明亮,人来人往。
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在酉水情社区建成了创业致富园,2018年,吸引了一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进驻。
“最初回乡办厂,最担心的就是用电问题。”体育用品公司负责人李文猛说。体育用品公司主要生产篮球服,用电气化设备生产。停电就意味着工厂停产。他到酉水情社区考察时了解到,宣恩县供电公司投资298万元为社区建设电力配套工程,新建10千伏、0.4千伏线路8千米,新安装8台公用变压器和4台专用变压器总容量3200千伏安。这坚定了李文猛创业的信心。
入驻酉水情社区以来,体育用品公司逐年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产值突破1亿元,为酉水情社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工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最高达7000元。
“使用电气化设备,智能又高效。”体育用品公司员工陈扬木说。
陈扬木是体育用品公司的裁床师傅。他将设计好的服装裁剪图案拷贝到电脑里,启动裁床切割控制系统后,全自动电脑裁剪机就同时裁剪120层布料,1小时能裁剪1000件衣服。
陈扬木的父亲过去务工时使用的是半自动化裁床,需要用手推动裁剪设备,裁剪1000件衣服要用四五个小时。此外,使用半自动化裁床,操作者如果控制不好角度,裁剪的布料就成了废料。
2月7日上午,在体育用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电动缝纫机哒哒作响,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服装。对齐、缝制、剪线……35岁的易地搬迁户龙桂艳轻踩缝纫机踏板,10秒钟就缝完了一只袖子。
龙桂艳过去住在沙道沟镇药铺村1组,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在车间里,只要不停电就能挣钱。”龙桂艳说。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不仅让她脱了贫,还让她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收入稳定了,生活质量也慢慢提高了。龙桂艳在酉水情社区的新家先后添置了冰箱、热水器等电器。她说,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再多挣点钱。”
和龙桂艳家一样,酉水情社区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电炊具,用上了电取暖。
72岁的谢友望老人最喜欢社区的夜晚。“每到晚上,40盏路灯把社区的街道都照亮了,我们老年人在广场上聊天,中年人跳广场舞,孩子们在路灯下玩耍……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谢友望笑着说。
茶香飘满致富路
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湖南益阳安化县八角茶厂的门前挂起了大红灯笼。茶厂负责人龚意诚和几名工人正忙着将黑砖茶打包,准备发往外地。
安化县供电公司员工帮助茶厂检查杀青机用电线路。
临近春节,八角茶厂的订单不断,车间工人一直在加班加点地生产。
当天10时许,国家电网湖南电力东方红(安化)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朱长城与同事来到八角茶厂,帮助巡检用电设备。
“朱队长,你们真是‘及时雨’。我们这正好有一台炒茶机不转了,还有一批订单等着生产呢。”看到朱长城走进厂区,龚意诚忙迎上来说。
朱长城麻利地戴好手套,拿出工具开始维修。10分钟后,炒茶机恢复运转。
龚意诚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生,祖辈三代制茶,2014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管理茶园,以茶为业。
2018年,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订单持续增加,龚意诚意识到,茶企要发展,必须采用电气化生产方式。他打算改进制茶工艺,让茶叶从恒温晾青、发酵,到摇青、炒青、揉捻等制作工序都实现电气化。
2019年5月,龚意诚决定新建一个全流程电气化制茶厂房。当年9月1日,他提交了安装专用变压器的申请。当天,安化县供电公司员工赶到现场勘查,制订供电方案。10天后,供电公司为客户安装了一台250千伏安的变压器,满足了茶厂的用电需求。
“这套电制茶生产线投运一年多了,用得怎么样?”朱长城问。“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了十分之一,还实现了精确控温。茶叶的口感更好了,订单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火。”龚意诚说,“这要感谢你们提供的服务。这些年,我们用电一点也没操心。”
自龚意诚接手茶厂后,他的母亲经常提醒儿子:“不能‘一家富了千家怨’,得带着村里人脱贫致富,要承担起一个企业的责任。”
这些年,龚意诚持续为当地贫困户免费提供茶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并按每斤生茶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自家生产的新茶叶。许多村民开始跟着龚意诚种茶。几年来,龚意诚通过制茶帮助马路镇6个村6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2017年,马路镇贫困户人均收入3000元,全部脱贫。
“今年,我还要跟村民一起扩建6000亩有机生态茶园,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龚意诚信心满满。
动力电通到鱼塘口,村民致富有奔头
2月3日8时许,在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蔡森坝村的一个鱼池旁,丰都县蔡轩水产有限公司技术员徐三才从饲料盆里抓起一把鱼饲料,使劲撒向鱼池。之后,一大群一尺多长的鲟鱼便急忙游过来抢食。
国网重庆丰都供电公司员工在蔡轩水产有限公司检查用电设备。
徐三才负责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场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每天,他都要和饲养员定时给鱼投食,并观察鱼的生长情况。
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场占地约50亩,2020年6月开始使用,现有鱼池48个、鱼塘1个、鱼苗孵化盆92个、鱼苗池11个。养殖场饲养了鲟鱼、裂腹鱼、虹鳟、裸鲤等近10个品种的鱼。
“冷水鱼适合在水温较低的环境下生长,夏天水温不能超过20度。养这种鱼没有动力电可不行。”养殖场负责人陈大华介绍,“在用电方面,丰都供电公司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养殖场刚开始建设时,附近没有动力电线路。丰都供电公司得知情况后,将蔡森坝村变压器由50千伏安增容至200千伏安,还新建了100多米的低压线路,把电通到了鱼塘口。
与别的养殖场使用普通充氧机增氧不同,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场使用自动溶氧系统增氧。该系统由一个5米高的氧气罐、两台增压水泵、两个混合罐和相关辅助设施组成。
“需要增氧时,我们就启动溶氧系统。水泵把水抽到混合罐中,再分成上千股水流,增加水和氧气的接触面。”陈大华说,当混合罐水位达到高位时,氧气电磁阀自动打开;当水位处于低位时,氧气电磁阀自动关闭。控制面板还可以显示混合罐的压力,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
陈大华介绍,养殖场现有各类鱼13万尾,预计今年可产成鱼40万斤。目前,冷水鱼市场行情好,养殖场已经接到不少订单,2021年产值有望突破600万元。
有了充足的电力,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场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我们属于扶贫企业,利润按照养殖场、村民、村集体6:3:1的比例分红。”陈大华说,养殖场除了每亩鱼池每年支付给村民600元租金外,还吸纳了10多位村民就业。其中,3位村民是脱贫户。
刘应昌曾是蔡森坝村3组的贫困户,农闲时常在养殖场打工。“我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150元。”刘应昌说。2020年,他在养殖场打工共收入1.7万元。
信息来源:国网宣传部,公司有关单位,国家电网报